新闻中心
综合新闻
学术活动
科研动态
研究生新闻
通知公告
学术报告
公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科研动态
武汉磁共振中心在肿瘤分子影像开放共享研究中取得新成果
2014-03-18 | 编辑: | 【  】【打印】【关闭

  依托武汉磁共振中心的小动物磁共振成像(MRI)实验平台,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复旦大学等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与该中心的雷皓课题组合作,近期在新型磁共振造影剂研发和肿瘤分子影像研究中取得了系列成果。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Max Lu教授课题组发现尺寸为3纳米左右的氧化铁纳米颗粒同时具有T1增强T2增强两种造影效果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12, 22:2387-2393);在氧化铁纳米颗粒中掺杂锰元素可显著增加其T1增强效果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 2013, 2:958-964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高明远研究员课题组anti-EGFR抗体与NaGdF4纳米晶体耦联构建成磁共振分子影像探针,并发现其在裸鼠结直肠癌腹腔肿瘤的显像效果好于临床造影剂Gd-DTPAACS Nano 2013, 7:330-338;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anti-EGFRNaGdF4:Yb,Er纳米晶体耦联的磁共振/上转化荧光双模探针,成功实现了直径小于2 毫米的肿瘤显像(ACS Nano 2013, 7:7227-7240)。该课题组还将异羟肟酸/PEG修饰的氧化铁纳米颗粒应用于裸鼠结直肠癌皮下肿瘤转移模型的显像(Advanced Materials 2014, DOI:10.1002/adma.201304744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潘永信研究员课题组设计并合成了以人重链铁蛋白(HFN)为基础的纳米粒子,并发现该造影剂对早期(直径<2毫米乳腺癌和脑肿瘤有较好的显像效果(Advanced Materials 2014, DOI:10.1002/adma.201304544) 

  复旦大学李聪副教授课题组通过在树状大分子上标记RGD肽和angiopep-2肽构建了能跨越完整血脑屏障(BBB)的磁共振/光学双模分子影像探针,并通过动物活体磁共振成像发现该探针对BBB完整的早期U87MG胶质母细胞瘤有良好的现像效果(ACS Nano 2012,6:410-420)。 

  武汉磁共振中心是科技部支持的国家大型科学仪器平台之一,同时也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和湖北省政府的支持。其小动物磁共振成像平台自1998年建成以来一直坚持开放共享,为国内、外科研机构提供高水平的技术支撑与服务,为国内相关领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anti-EGFR抗体与NaGdF4纳米晶体耦联的磁共振分子影像探针注射前后裸鼠结直肠癌肿瘤信号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相关新闻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地址:武汉市武昌小洪山西30号 电话: 027-87199543 邮政编码:430071
ICP备案号 鄂ICP备20009030号-2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