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传播
媒体报道
科普文章
科学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学传播 > 媒体报道
【中新社】通讯:一口“仙气”吹亮“肺部黑洞”
  
    图为周欣研究员在向记者介绍磁共振成像仪器系统的“核心装置”——氙-129气体极化装置。 张素 摄

图为研究人员从核磁共振扫描室外观察小邹的情况。 张素 摄

  中新网武汉9月7日电 (记者 张素)

  23岁的武汉大学医学院学生小邹穿上一件蓝色“马甲”,躺在核磁共振仪检查床上。他吸入约600毫升的超极化氙-129气体,屏息6秒左右,扫描室外的监视器已显示出8幅不同断层的肺部影像。

  这是中国首例肺部病人的气体磁共振影像,7日由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成功获得。以往磁共振成像图上黑色的肺部空腔,被中国科学家们“点亮”。

  小邹在一次肺功能检查时被诊断出患有哮喘。目前临床上用于肺部疾病检测的影像学技术如计算机断层扫描(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传统磁共振成像(MRI),都无法无损、全面、定量地获取肺部的生理参数。

  中科院武汉物数所的最新研究成果实现了上述目标。基于近30年研究气体增强磁共振的研发经验,由该所周欣研究员领导的团队研制出一套用于人体肺部重大疾病研究的磁共振成像仪器系统。

  这台系统的核心装置包括“马甲式”高灵敏肺部成像探头和氙-129气体极化系统。据介绍,氙气是一种惰性气体,无毒无害且无生物背景噪音。科学家通过激光把光子角动量转移到电子再转移到磁共振的核上,增强气体信号44000倍,使完整的肺部结构清晰可见。

  “一开始对氙气有些担心,不过实际尝来与空气的味道并无不同。”小邹对中新社记者说。因为“氙”与“仙”同音,研究团队成员也常打趣说“走,去吸一口仙气”。

  “仙气”得来不易。上世纪80年代,中科院武汉物数所与普林斯顿大学几乎同时开始开展超极化物理方法,并实验实现。科学界起初以氦-3气体作为气体造影剂,但因其资源稀缺、制备成本高、不溶解血液,遂转向更丰富、更低廉、可溶解的氙-129气体。

  “仙气”或能救命。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放射科吴光耀教授说,从小邹的肺部影像图可以看到以往未检测出的肺部通气缺陷区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该方法还能对小于1毫米的肺癌细胞实现高灵敏、定向、实时成像,有望破解肺癌“后知后觉”窘境。

  周欣希望这项技术能在三到五年内正式进入临床,在此期间,研究团队将对不同肺部疾病获取大量数据。他的另一个目标是利用仪器深入全面地探索肺病科学,“从肺部形态到功能,到细胞,到分子,再到原子”。

  磁共振方法与应用在历史上曾5次斩获诺贝尔奖,已成为科技发达国家的必争之地。包括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美国国家卫生基金会及哈佛大学、诺丁汉大学等国外机构,均已对肺部磁共振成像加大投入力度。

  周欣表示,时逢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机遇,在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研究团队有信心发挥交叉学科优势,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做出贡献。(完)

 








 
  相关新闻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地址:武汉市武昌小洪山西30号 电话: 027-87199543 邮政编码:430071
ICP备案号 鄂ICP备20009030号-2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