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园地
组织机构
工作动态
廉政建设
学习园地
群团活动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党群园地 > 学习园地
跨越·十年:科学发展引领时代潮流

十年,弹指一挥间。

在中国最近十年的发展道路上,书写着四个大字:科学发展。

理论自觉

进入新世纪,中国步入发展快车道,但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发展进入矛盾凸显期,社会进入快速转型期,改革进入攻坚期,人民群众政治参与进入活跃期……这些阶段性特征,给一个基础薄弱、体量巨大的发展中大国,带来了巨大挑战。

这一时期,我党理论自觉意识空前提高。实践的发展呼唤科学理论的指导。2003年金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改革和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2007年党的十七大,党中央又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作出总结概括,科学发展观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十年来,从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这些支撑“中国道路”的重大理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有力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时代命题,极大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力指导了中国社会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

发展理念

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钥匙。

十年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理念,立足初级阶段的国情,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总结概括了许多新提法、新要求。

在发展的总体布局上,2005年2月第一次提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特别是提高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问题,社会建设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和谐社会建设正式破题。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全面部署,提出和谐社会建设的“二十八字”方针,首次将“公平正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纳入和谐社会建设目标。

在发展方式上,这十年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把握逐渐深化,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决策部署,对经济的考核由“总量”到“人均”,由“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特别是提出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向“转变发展方式”,看似微小的差别,实际体现出发展理念的跨越和创新。

在这一过程中,每项发展新理念都被新的制度固定下来。首当其冲的是“绿色GDP”和“国民幸福感”,这两大指标进入到国家统计局对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考察指标体系之中。

在当年秋天将召开十六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的背景下,2006年7月中旬,700多在北京居住的市民先后接到了来自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电话,“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国民幸福感问卷调查,请问您几个有关‘幸福’的问题。…..”

2006年,北京市率先开始研究国民幸福指数统计指标体系,随后西安、杭州等城市把提高市民幸福感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2007年9月12日,国家统计局宣布将“幸福指数”正式纳入统计指标体系。国外媒体评价说,“它同时反映出中国在改革期间,政府执政理念的一种变迁。” 舆论普遍认为,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时,将群众满意度纳入考核范围,是各地政府落实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沈杰指出,作为一个致力于把人民幸福作为发展宗旨的社会而言,在发展理念、发展决策中就不能不把幸福指标作为检验社会发展成就的指标。建立一个全面、科学地测量人民幸福程度的指标体系,在制定发展规划时,不仅确定GDP的预期目标,而且也确定幸福指数的预期目标。

2011年5月6日,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首次对中国的294个城市进行了幸福感指数排名。这份报告的主编倪鹏飞说,当前提升居民幸福感已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理念,今年在城市竞争力排名中增加幸福感是“一个尝试”。

2009年4月21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应邀访美,他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中讲到:“今天,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使13亿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

幸福,是人们内心的追求和体验,也体现着一个国家执政者的能力和水平,幸福指数的引入反映了中国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执政理念的嬗变过程。

发展实践

发展转型,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并非一帆风顺。

新的发展观,是对旧有观念的荡涤,也是对发展惯性的扭转;是对利益格局的重整,更是对执政思路的再塑。

正当沿海地区准备进行产业转型时,国际金融危机骤然来袭,是继续依赖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三高”模式维持低水平增长,还是借危机之机,实行“腾笼换鸟”,创新发展,浴火重生?

佛山,一座以制造业为主的城市,毅然决然实行“两转移一再造”。

佛山人面对困难,开展了思想解放大讨论,他们深刻认识到发展是第一要义的内涵,经济危机是“传统发展模式之危,科学发展模式之机”,在危机中实施突围,淘汰高能耗高污染落后产能、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是实现当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应对危机、实施突围中,佛山抓住了难得的机会:一是抓住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高污染企业在危机之后,由于缺乏抗风险能力,有的自动退出市场或者异地转移,这时推动转型正是良机;二是抓住了市场需求变化为我们开辟新市场的机会。比如,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国外高端陶瓷企业减产或者关门,这就为物美价廉的佛山陶瓷腾出了市场空间。三是抓住了企业求生存求发展增强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动力带来的机会。在金融危机中,没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就容易被淘汰,2009年以来,佛山企业技改的自觉性明显提高。

佛山通过实施产业和劳动力“双移转”,腾出了新的发展空间,培育出新的具有创新能力和活力的产业,初步实现结构调整的目的。佛山还按照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要求,实施了城市生态“再造工程”,实施4年多来,引进了一批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企业,不但GDP没有掉下来,城市生态环境也得到极大改善,母亲河汾江河也逐渐变清了。

2008年10月,中国启动了为期一年半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是在全党全国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背景下开展的。活动进一步统一了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各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增强,解决了一批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建立健全了一批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活动过后,一位干部在谈体会时说道,“学习实践活动让我们深深体会到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又好又快的发展是阳关大道,只图一时的发展是羊肠小道,损人利己的发展是歪门邪道,怕这怕那不发展就是死路一条。”

社会公平

二千年前,孔子在《礼记·礼运》中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他描绘的大同社会是:“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历代先贤对大同社会有不同的解释,但无不将社会公正作为大同社会的基本要求。

中国共产党在总结过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同时从多方面,推动和谐社会实践,在国家综合国力增强的同时,致力于构建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公正有两个基本价值取向:第一个基本价值取向是,让全体社会成员能够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确保并不断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底线;第二个基本价值取向是,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由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充分激发整个社会的创造活力。

2010年9月16日,胡锦涛主席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指出:“我们应该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我们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注重解决教育、劳动就业、医疗卫生、养老、住房等民生问题,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这是第一次把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公平问题给予全面、客观、理性、科学的阐述。这段精辟的论述,可以概括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公平观。

十年来,就业规模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大力推进教育、医疗体制改革,住房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广大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难题逐步解决。

十年来,在各领域实施人民内部矛盾协商调节机制,许多地方实行了厂务、村务、政务公开,开展司法调解,实行劳资协商、建立工资协商机制等,通过利益协商、调解,化解了矛盾,消除了戾气,维护了权益,促进了和谐。

十年来,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开始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推进,收入分配得到逐步调节,重视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农民工待遇和工资水平逐年提高。 实践充分说明,经济高速发展不能自动解决社会公平问题,社会公平问题需要党和人民不懈努力,通过加大对社会民生领域的投入和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来完成。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温暖”成为十年来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词。与此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一个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

这十年,中国能够取得辉煌成就,中国道路引起世人惊叹,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指引。

黄金十年,科学发展引领时代潮流。

(来源:人民网)








 
  相关新闻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地址:武汉市武昌小洪山西30号 电话: 027-87199543 邮政编码:430071
ICP备案号 鄂ICP备20009030号-2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512号